首頁 > 正文

沈書:十年上萬分鐘,為歷史存像|“長韜”獲獎者的追夢故事

2022-12-16 19:58 | 來源: 中國記協網
【字號: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編者按:2012年11月29日,黨的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時深情闡述中國夢,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和強烈共鳴。十年來,新聞人牢記囑托、懷揣夢想,以人民為中心,以奮斗為姿態,扎根基層,踐行“四力”,不斷書寫新聞事業嶄新篇章,匯聚奮斗前行精神力量。

  近日,中國記協網編輯部特別推出“新聞追夢人”專題策劃,分享新聞工作者在新時代新征程的追夢故事。首批推出“‘長韜’獲獎者的追夢故事”系列報道,邀請長江韜奮獎獲獎者講述自己的初心和夢想、使命和擔當。讓我們一起在黨的二十大擘畫的新征程上,同心筑夢,并肩追夢!

  這里是希望的田野,廣袤無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注黑龍江,始終牽掛黑土地。我執導的紀錄片《希望的田野》三部曲《拉林河畔》《興安嶺上》《烏蘇里新歌》,奏響了黑龍江省在新時代破題“三農”問題、脫貧攻堅、共同富裕之路上催人奮進的交響樂。

  十余年風雨兼程,我和同事們積極踐行“四力”,將新聞人樸素的愛國情懷鐫刻在上萬分鐘的影片里,為新時代黑龍江奮力走出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新路子留存了珍貴的影像資料。

  深入基層,扎根人民,謳歌火熱新生活

  黑龍江必須為“中國飯碗”主要裝“中國糧食”提供堅強支撐、必須堅決扛起“五大安全”政治責任……

  多年來,黑龍江糧食總產量、商品量、調出量均居全國第一。2013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后,經歷陣痛的林場工人吃上了“生態飯”,迎來了新生活。黑龍江、烏蘇里江畔,特色漁牧+文旅產業多業并舉的發展道路隨處可見……踔厲奮發新時代,千千萬萬的普通人最偉大。

  沈書(右)在溪水林場采訪。

  我帶領攝制組撲下身子,走進種糧農民家里、走進林場工人家里、走進少數民族群眾家里。凌晨三點,我們與農民一起鉆進育苗的大棚;秋收時節,我們與農民們在滾滾稻浪中揮灑汗滴;除夕之夜,我們與朝夕相處的鄉親們圍坐在炕頭吃年夜飯,在漫天煙花中記錄下農民們一年又一年的歡喜與期盼……

  奮斗創造歷史,實干成就未來。作為“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走心之作,《希望的田野》系列三部曲被專家學者譽為中國紀錄片走進黃金時代的標志之作。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播出了《希望的田野 · 拉林河畔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策劃播出了《希望的田野 · 興安嶺上 》,為慶祝建黨百年策劃播出了《希望的田野 · 烏蘇里新歌 》。這三部現實題材紀錄片,是我們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只有和普通百姓的心貼在一起,才能捕捉到新時代東北百姓生活的新風貌,才能記錄下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奮斗。

  沈書(左)在地下800米礦井采訪一線礦工。

  挖掘歷史,關照當下,弘揚時代主旋律

  立足本土,以大視角、大情懷弘揚時代主旋律、積極承擔起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記載,史海鉤沉是新時代紀錄片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

  過去十余年,我帶領團隊策劃拍攝了國內第一部全面梳理日本侵華歷史上關于細菌戰的八集紀錄片《日本細菌戰》;填補日本化學戰歷史影像空白的七集紀錄片《日本化學戰》;同類題材規模最大的十集紀錄片《日本關東軍要塞》……

  為了這數千分鐘的珍貴影像與口述歷史,我們的足跡踏遍大半個中國,也追尋到俄羅斯、日本、韓國,我們不畏艱難阻力,尋找到了當年細菌戰和化學戰的受害者,紀錄下了鮮血淋淋的控訴。

  我們也尋找到了上百位日本老兵,面對我們的鏡頭,他們哽咽著道出了自己關于暴行的回憶和懺悔,這些資料成為不容篡改的歷史最有分量的證言。

  為了追尋中國共產黨唯一一次在境外召開的代表大會——中共六大的足跡,真實記錄黨的歷程,黑龍江廣播電視臺籌劃拍攝《中共六大紀事》。我帶領攝制組一頭扎進史料,走訪專家,付出無數艱辛,終于為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偉大征程留下了一段寶貴的影像志,填補了這段珍貴黨史的紀錄片影像空白。

  此后,莫斯科郊外的五一村,中共六大紀念館所在地,我們的作品《中國六大紀事》常年在那里循環播放。

  沈書在大型紀錄片《思想的歷程》首映式上。

  精耕細作,國際傳播,彰顯全球大格局

  “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問一答,正是對我們新時代媒體人的肯定與鞭策。黑龍江廣播電視臺結合國情省情,從2011年,就開始了“中國黑龍江電視周”的海外推廣。我和同事們連續多年在海外舉辦中國黑龍江電視周、中俄媒體年活動,在美國、俄羅斯、白俄羅斯、德國等境外30余家主流電視機構累計播出400余部紀錄片,這些作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基調,有效推動可愛中國、好感傳播在周邊及部分歐美國家落地生根。

  沈書(臺上中間)在法國陽光紀錄片大會推介黑龍江廣播電視臺紀錄片。

  法國陽光紀錄片大會在國際紀錄片市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已故組委會主席伊夫·讓諾致力于在制片人和國際制作公司、電視臺、紀錄片從業者之間架起橋梁。伊夫·讓諾曾經說,“中國的故事講不完,因此國際合拍意義深遠。我們希望通過合作拍攝用更富有創意的方式讓更多人對中國的故事產生共鳴。在這點上,沈書做到了”。

  伊夫·讓諾提到的“沈書做到了”的作品就是在全球30多個國家播出的《致命深?!罚―eadly Depths)、《沿海危城》(Flood, Challenging Our Future)及《沙漠星球》(Planet Sand)等大型紀錄片。通過這些與國際媒體合作拍攝的紀錄片,我們將中國倡導和平、堅持綠色發展、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理念,真實地展現在歐美主流受眾面前,為全球防洪減災、防沙治沙提供中國方案,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全球認同。

  沈書在四川電視節“紀錄新時代”論壇上演講。

  黨的二十大報告號召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此刻,我們步履堅實地走在記錄人民生活的最前沿。時代要求我們創作出更多具有中國精神、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精品力作;使命召喚我們把新聞人、紀錄片人的“論文”寫在龍江大地上;責任告訴我們肩上有擔當、心中有理想、腳下有行動。

  為新時代存像,風雨兼程,我們永遠在路上?。ㄗ髡呱驎岛邶埥瓘V播電視臺高級記者)

  本期編輯:劉勝男 孫輝剛 王寧 張君

  本文版權歸中國記協所有,轉發請注明來源為“中國記協”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 陳燕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84502